AG体育教育学生的方法(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7:33:16

  AG体育1.缺乏学习经济法的实践基础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耳熟能详的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一般是按照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进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使他们缺乏理解经济法律的实践基础,赶“大巴扎”将富余的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很难有接触股票、证券的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学习公司法、证券法的实践要求。因此民族学生学习法律的理论、实践基础很差。2.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熟悉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将来也大都留在新疆工作。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规划都有自己的见解。古丝绸之路商品经济的历史传统、丰富的矿产资源、19省市的对口援疆以及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建设使新疆经济显现出强有力的后劲。因此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讲解经济法,引导他们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分析,逐渐渗透经济法理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有“相对失落感”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民族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上的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局限在自己本民族学生之间AG体育。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成的学业成绩的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在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4.对学习法律的渴望和热情近年来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与日俱增,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通过解决纠纷、减少交易成本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并成为当地的“民族法律专家”。民族学生性格直率、坦诚,他们学习法律的热情很高。只要教学方法适当,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法学课程的良好成绩并非高不可攀。

  1.汉语水平较差虽然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汉语学习,汉语水平有很大的长进,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汉语,总体上看凭他们的汉语水平,即使不存在汉语法律转换成维语去理解的中间环节,要想精通深奥的法学理论是勉为其难。2.不愿意学习经济法理论由于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学比用母语学习困难得多,况且目前的情况是汉语老师用汉语讲解汉语法律,语言转换造成的知识上的偏差更加剧了民族生理解的难度,而学生期望的维语老师用维语课本讲课在法律人才奇缺的新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用学生喜欢当地经济法案例授课就顺理成章了。课堂上尽量用案例、举例讲解法学概念和理论,笔者甚至认为,有时可能我们的举例不太准确,但只要是能帮助同学理解,就可以应用于课堂。“师傅领进门,巧妙在个人”,如果连门都进不了,何谈掌握、创新。3.想从事法学研究的人较少经抽样调查,想通过司法考试,从事法律职业民族学生占95.4%,将来考研、考博,从事法学研究的占4.6%。这也符合新疆法学大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多出、快出实用性法律人才。此外,对少数志愿考研、考博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阅读法学理论的书籍,打好坚实的法学基础,因为这部分同学将来要参与民族研究、民族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法学大学生服务。

  对少数汉语基础好,志愿考研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指定参考书,课堂上的理论性的难题由他们来回答。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法学理论的民族大学生,为以后的民族生教学科研培养师资力量。

  课堂教学以经济法案例为主,用案例、举例等方法导入经济法理论,学习法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条,尽快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检察官、律师匮乏之急。

  开展民汉法学辩论赛、法庭对抗等活动,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汉语言转换能力,达到学汉语课本像学维语课本、听汉语老师讲课像听维语老师讲课一样,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汉族同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师生互动,建议老师兼任班主任,多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解决民族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民族大学生是他们本民族的骄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本民族的繁荣发展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鼓励他们搜集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融合并发展完善。针对反贫困等实际的民生问题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法律,拓展其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课堂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养成教育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础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意识不成熟,道德认识和评判情绪化。无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意、社会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是一个黄金时期。西汉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贾谊就曾经认为,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施教的话,“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2、养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2004年中央颁布了《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看,重智育,重分数,轻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国家富强从来就不只是经济上的崛起,公民道德素质、国家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这些好的品质和道德必须从小培养。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养成教育是将道德理论细化为点滴生活习惯,从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

  3、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人的文明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有广泛的相容性和相近性,养成教育根据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方法达到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实施养成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1、养成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与情感当前我国存在着把养成教育看作是知识的传授与规则的教化,将社会道德规范的知识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简单地套用知识教学的模式,把养成限制在认知之内,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无视小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感受,忽视小学生自身的成长的需求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把小学生当做接受的机器,把“知道”视同“发展”,使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缺乏生动的生活体验,知行脱节,使得现实养成教育缺乏生命力。养成教育因此失去它的功效。

  2、重智育轻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对养成教育造成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爱劳动、尊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已经不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能考取名牌大学,这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智育成长,教育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教育是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肩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

  3、养成教育方式方法存在偏差,忽视了“以人为本”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养成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和纪律约束的层面上,养成教育过分强调制度和他律的作用,忽视自律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内容、目标、方式方法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这种过分强调说教,扼杀了学生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发挥。甚至使他们出现心理疾病。近几年来出现的校、未成年人自杀等惨痛教训,更是要我们认真汲取。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歪曲了养成教育的真实面貌和实质意义。

  1、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孟母择邻,得以让孟子博学多才;岳母刺字,得以让岳飞精忠报国。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容勿视的。

  ①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是学校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的行为应该怎样做,做出具体、详细规定,使教学管理规范化,使学生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同时应职责明确,定期评比检查,落实到位。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A.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成为育人的阵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场所。如在校园的墙壁上贴上标语“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静我校园,不追逐打闹”等。

  B.绿化、净化、美化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身心、熏陶学生行为的作用,增强校园的育人魅力。所以学校应注重绿化建设,多些花草树木,既可使校园空气清新,又能愉悦身心。

  C.校园内的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领导题词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发奋读书。这些方方面面无形中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②家庭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它是儿童掌握母语,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自然养成亲情之爱,从而奠定人格和个体社会化基础的最初场所。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气氛都对儿童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社会形成文明的制度环境。社会是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形形的社会现象都是一部部逼真的活教材,这对幼稚天真的学生影响之大是难以形容的。学校应当与有关部门以及社区广泛联系,多方合作,清理文化市场中的污垢,净化社会空气,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育人场所”,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始终处于良好的环境中。

  对儿童的教育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榜样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勇往直前而不至于迷路,父母或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一定要切实肩负起教育孩子的作用,多学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崇尚高尚的精神情趣、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表现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布置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以良好的行为习惯熏陶教育孩子。

  ②班主任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教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的人,他认为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身作则。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尤其成为低年级小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身教言传,“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炼意、以性养性、以行导行”。

  ③亲近同龄孩子中的优秀者。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所以让孩子多与同龄孩子中的优秀者学习相处,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的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长时间的相处使孩子们不自觉地被优秀孩子的好习惯所影响,好品行所感染,久而久之,也被间接地塑造成优秀或者接近优秀的孩子。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不仅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更要点化和润泽生命。学校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思想基础。学校教育不要一味地强调纪律和约束,一味地表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应运用及时鼓励,适时奖惩的方法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有形与无形的传递,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重大影响,塑造出不可磨灭的崇高的灵魂和思想,表现在行动上就体现为高素质的国民。

  4、渗透心理辅导,启发自律自省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上,应该把心理辅导与行为养成有机结合。针对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状态后,教师注重因材施教,从心理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渲泄、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也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讲座。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有效地改善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具有人性魅力。

  小学生的体育课堂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那么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的相对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w育教学的特定客观环境和教学需求的差异性,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和室外环境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课堂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小学体育课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上课分心、学习效率下降的问题,并充分运用注意的转换规律,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环境的特点,有其独特的表现。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的高低是一堂体育课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影响学生课堂“分心”的因素很多。所以,体育老师在课堂中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注意力的发展规律和特有特点,结合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评判一位学生听课是否认真,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观察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能否集中是一堂体育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为身体练习活动,部分练习内容甚至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还极易发生教学事故。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注意规律、注意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合理调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心”是一种不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当从事的活动,而指向其他无关活动的心理现象。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或者窃窃私语……这个时候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

  学生课堂分心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通过教育实习,本人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教学形式程序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与新课标思想紧密结合,讲线.部分学生因体育成绩不佳或者经常被老师忽略、批评,于是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厌烦、害怕、淡漠等情绪;3.学生在课堂上被批评,他们就容易厌烦老师,上课时就会故意转移注意力;4.依据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大部分体育课在室外进行,而外界环境嘈杂,比起教室学生能接收到更多的外界刺激和影响,促使学生分心;5.体育课的练习形式多为分散队形,而教师的视线范围却是有限的,这样有些在教师视线外的学生就会窃窃私语从而造成分心;6.学生身体不适或前日休息不好,体力欠佳,参与练习的精力不足,如学生连续经历间断性测试较为疲劳或女生例假时,就很容易产生分心现象;7.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第三、四节,又是以身体的活动练习为主,容易造成疲劳,产生抑制;8.体育器材差距较大,场地不合理,如在乒乓球教学中,球拍有新有旧;在篮球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篮球场地不是很平整,这些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

  体育活动是一种身体操作活动,不但要求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而且还要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这些活动特点对学生的注意力都有特别的要求。教师若在体育课中能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合理的调控,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意注意的特点是:注意过程完全是在学生自己主动的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在进行过程中需要小学生对练习的内容和将会产生的练习效果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练习内容产生肯定性的情绪状态,必要时还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支配。通过有意注意参与的学习结果可以使练习的动作内容较快掌握,持久巩固,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人对活动的目的越明确,动机越强烈,意义越清楚,注意就会越稳定、越集中。对于一堂体育课,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体育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应给学生讲清楚本课的内容、任务,明确本课的目的、意义。实践证明,体育教师越能在教学和练习中讲清每一个动作、技能所起到的作用,就越能引起学生用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把注意力集中到练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平板支撑时,有的同学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害怕畏惧,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身体健美的需求,向同学们讲清楚这种学练可以锻炼人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群,经常练习能让我们拥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形体,从而激起学生对其练习的兴趣,克服畏惧情绪。

  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实现了人人不分贵贱贫富,都可入学进行接受教育的理想,现在的教育者也树立了“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然而在人人都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的今天又出了新的教育问题---学困生,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AG体育,班级中的两级分化会加剧,学困生会增多,学困生的问题日益加重。在此,我想谈谈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改进的策略: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低人一等。他们经常受到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怪,使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加上数学知识有比较抽象、枯燥,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以致学习越来越差,产生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学困生课堂上表现是沉默寡言,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则是情绪紧张,声音低沉,有时老师甚至听不清他们的回答的内容,眼光也不敢直视老师和同学,只是用余光看老师和同学的表情,眼神中流露出的尽是自卑。自卑心理形成后,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失去积极思考问题,努力进取的精神。他们总觉得什么都比别人差,担心会被人看不起,被人笑话,因此,不愿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中的问题,渐渐对学习、考试、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慢慢的和优等生的差距拉大,成为了学困生。

  学困生他也想把功课学好,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怕吃苦、不肯下工夫,没有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具体表现在:不积极思考分析学习中的问题,一遇到难题就想走捷径,有的同学是想方设法的偷抄同桌作业,有的是表面上请同学帮助,实际上只要求同学说个算式或得数就满足,学而不实。有的是跟老师玩“游击战”,如果老师抓的紧,他就会按时交作业,如果看老师繁忙,他就会不写或者写上一两道不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久而久之,知识的缺陷越来越大,学习能力日益下降,“学困”问题日益严重。

  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引起教师的反思:我认为“学困生“的形成不仅与他本人有关而且最主要的是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方式方法,班级的舆论有主要的关系。为此采取以下策略: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给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选一些难度不大,估计他们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板演,当他们正确解答后,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及时鼓励,“看,你行吧!”“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拍三下”此时,我看到他们很腼腆的嘴角挂着幸福的、成功的微笑。人是需要理解的、需要温暖的,特别是学困生更是需要老师的关怀和爱护,老师及时、恰如其分的鼓励,胜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真的在进步,自己真的能学会、学好,逐步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逐步提高他们在班中的“地位”让他们抬起头走路!

  学困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困生,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反应慢,接受能力弱,这时老师就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困”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耐心的进行辅导。我们的做法是: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课前复习;在学习新知识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与同学结对子,请同学辅导;对安静、不善于表达、反应慢的学生,不歧视,允许他们有思考余地,给足思考的时间,多关心体贴他们不当众指责,批评。对没有耐心,急于求成的学生严格要求并注意培养专心、认线、发现闪光点,支持学困生

  你会发现学困生的身上有许多优点,有的画画好,有的唱歌好,有的爱劳动,班级卫生搞得好,有的体育成绩好。班中有位这样的男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不专心听课,还爱捣乱,但是体育成绩很好,有一次他参加尧都区组织的小会上获得了100米的冠军,于是我在班上讲“你100米成绩这样好,为学校、为班级争了光,如果用这个劲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也是好样的”情绪高涨的他这时特别能够接受老师的建议,后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最终考上理想的中学。

  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理念里教师的“讲”,应理解为“导”,是引导、诱导、导入、导出之意,没有多少之分,长短之别。它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这里只是“牧者”,是导航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一定要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时时留心学生学习动态,刻刻在意其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引导。

  前置性学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把前置性学习当成重点来做,每次都要求学生自学时要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同时将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用笔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学生自学时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就让他们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因为在前置性学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全部或部分内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出来讲解自己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自教”,让他们“当”起同学们的“教师”来,在讲台前进行讲解,而在“讲”课的过程中,允许下面的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当“小教师”不能回答的时候,可以另请贤能。总的来说,就是学生能回答的,教师决不作答,学生不能回答的,我们要创造条件学生作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更为活跃,课堂参与更为强烈,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学生也自然乐于接受。

  讨论探索法是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法,它贯串于生本课堂的其它教学法中。生本教育认为,讨论应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或其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既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讨论,也有师生共同参与等。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学习的乐趣。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的确如此,正如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生学得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技能学习更是这样,很多教师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往往犯“教技能”的毛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而采取“问题,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开展教学, 是在接触新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个人或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老师设计好任务后,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学生去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关注如何“教会”,转变为关注如何使学生“学会”。这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的探索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思维。而且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AG体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