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体育重新认识学生更好地教育学生
发布时间:2023-12-08 17:33:06

  AG体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之为受教育者,即为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模式下,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他们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个群体。学生的这一发展性特点使他们在学校里极易接受各种正面教育AG体育,但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决定学生具有这一特性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不成熟性。学生由于不成熟,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才能让学校教育大有可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着情感交流,从中培养出积极的情感,为教育效果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条件。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背景不断的发生着改变,这一点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学生开始显现出更为鲜明的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剧增和不断刺激,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教师和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单一渠道,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拓宽,兴趣也十分广泛。有时我们感觉越来越不理解现在的学生了,他们总是在谈论一些老师不了解的话题、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教师闻所未闻的,要解答更是无从谈起。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导致师生关系开始疏离,他们更愿意在同辈群体中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使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学生无法辩证地吸收这些新事物,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和新文化的冲突使学生感到迷茫,有时候学生仅仅是因为某样事物比较流行而去选择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有些无力了,统一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学生,尤其是以道德知识、价值观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德育更是缺乏实效性。

  因此,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AG体育。一方面由于知识的欠缺、生活经验的贫乏和能力的薄弱,他们在认识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另一方面受时代背景和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自主和独立。教师只有认清学生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变化,知道接受教育的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才能针对其特点着手进行教育。

  前面提到学生是具有发展性的群体,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形成良好的品德到掌握各种技能、从智力的发展到能力的提高等环节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对学生有要求,学生对教育也有自己的期待与要求。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再被动的学习、不再满足于听从别人的指挥,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也由此产生。

  当代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更有主见。学生到底希望从教育中得到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教育工作者忽略,初入教坛的新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刚踏上讲台时的自己是充满激情的,心中满是各种美好的设想,想要和学生做朋友,想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热情已经渐渐淡去,现在的自己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感觉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更关注自己在学校的生存,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

  那么学生到底希望从教育中得到什么呢?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AG体育,学生到学校学习当然就是为了从中获得知识。当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有关这个世界以及自身的知识。但是用现代的教育观来看,“传道、授业、解惑”绝不是教育的全部。还有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切实际,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哪里来那么多的想法,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从教育中获得什么。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注意和学生沟通就不难发现,即使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便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学习,也可能是为了能够做大官、赚大钱而学习,还可能是因为觉得成绩好很有面子而学习,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喜爱而学习。总而言之,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在获得知识同时还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或者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些需求看上去可能显得比较狭隘,但是我们不能说学生对教育的这种需求是错误的,事实上正是这些实际的需求,反而显得更为真实具体。而只有了解学生对教育有什么样的期待后,才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教育应如何满足学生的期待与要求呢?

  首先,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真正的价值并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

  其次,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观引导。当今的少年儿童虽然比以往的学生更有主见、知识面更广,自主意识日渐增强,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仍处于形成阶段,是不完善的。如果教育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就像是把有毒的苹果和无毒的苹果放在一起,却不告诉他们辨别的方法而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的教育便丧失了关注学生这一使命,是失败的教育。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到底希望从教育中得到什么以后,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才能针对学生的需求更好的进行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师道尊严和尊师重道传统的国家。本来尊重老师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把“师道尊严”提高到绝对化的高度就不利于教育的实施了。回顾历年来爆出的教育热点新闻,其中不乏教师无视学生尊严,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教育”。社会赋予教师利用职业的权威来实践教育行为、完成教育任务,但是这一目的的达成不能以压制和摧毁学生的个人尊严为代价。经学者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教育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对学生的忽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接下来才是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尊严的,要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

  近年来在教育界比较热门的一个词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出发,整合一切有利的教育因素展开教育活动,又回归到人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尊重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年龄特点,正视学生的个人差异:不能为了“分数”而让我们的学生一再地挑战自己的极限,给他们压上沉重的学习担子;也不能为了规范教育而无视学生的个性,将学生当成商品化的输出。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学生不只是口头上的表白,更多的是行为上的实施,尊重教育规律也是对学生的尊重的一种实现。

  第二,要尊重学生。前面提到,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受教育者。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学生,受到尊重能使他们更有自信、更积极和富有创造力。教师尊重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一视同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分好坏、不划优劣。而尊重的前提就是了解,教师要正确认识每一个学生,只要用心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尊重的一面。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不同个性的人,正确认识学生的时代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尊重为准绳开展教育,才能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