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体育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展望上海教育“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3-12-08 15:16:08

  AG体育随着《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我们看到上海教育“十四五”发展的第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020年9月,习在第36个教师节慰问广大教师时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就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任务,追求与祖国共命运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就要把自己的成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明事、明理、明方向,达己、达人、达天下的时代新人,这是祖国的需要,民族的未来。

  “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这部分观点鲜明,任务明确,具体可概括为一个思想,六个内容,三个体系,一个结合。一个思想是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清晰地表明了上海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六个内容包括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体现了上海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二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三是健全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强调各方教育力量的协同一致。一个结合,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小学学科德育改革相结合,强调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提升育人的有效性和整体性。

  追求高质量体现在每一个部分的目标和任务。在“提升学生学习素养”部分,把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丰富人文底蕴,培育科学精神作为高质量的智育目标,而不是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去操练,追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生命成长。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方面,提出要引导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说明学校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更是为了人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促进健康生活的一种手段。在“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方面,要求深化文教结合改革,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鼓励学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AG体育,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文化艺术世界,提升自己感受美、发现美、践行美的素养。

  追求高质量体现在全面发展系统的内容。全面发展的育人系统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还增加了一个内容和两项保障机制。一是把“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充分说明了上海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升适应社会转型和网络时代等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创新融合育人评价模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划指出,要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教育评价,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回归育人本原,倒逼我们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许多问题是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观念上的不一致和行动上的不协同,比如要解决“双减”问题,加强“五项管理”问题等,没有三方协同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结果,要让每个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更是如此。

  追求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首先“五育”融合是立足于人的发展。人的生理结构是相互关联的,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对于人的发展而言,从来就没有哪一种学习活动只会促进其德智体美劳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五育”融合的教育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其次,“五育”融合在今天的教育中变得更加可能。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是基于学科育人的核心素养而制订的,不仅包括各学科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还包括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应该形成哪些方面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或者说是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目前教育上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基于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的单元教学、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热词的出现,足以说明教育是一个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知识技能和实践劳动相融合的过程。第三,“五育”融合让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劳动教育。我们要创新校内劳动实践,繁荣校园劳动文化,重视日常家庭劳动教育,开展多样化社会劳动实践,要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在劳动中激发创新创造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劳心劳力,亦知亦行”,努力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