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体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教育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3-12-08 05:03:56

  AG体育“通过行走,我们逐渐走近陶行知。这不同于书本上的学习,我们走过的路、看过的影像、听过的言语,都是对我们精神的再造,是真正的精神上的触动。”首都师范大学2019级教育学专业学生狄佳翌在参观完陶行知纪念馆后动情分享。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AG体育,今年7月一支由22名2019级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组织的实践团队从北京出发,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学习、任职过的地方感受教育的力量。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晓庄的劳山脚下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晓庄师范),推进乡村教育运动。今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首师大教育学院胡欣、沈蕾娜、阚萍、胡玮带领学生沿着陶行知的足迹,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陶行知的生平事迹,以新时代教育学子的视角深入理解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通过绘制主题海报、撰写研学报告等方式,实现与大教育家的跨时空交流。

  “我们选择只画他的上半身,是为了露出他的头和双手。头,代表着思想;手,代表着实践。不光要思想,还要付诸实践,这体现出了我们组关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研究主题。”作为本次实践团队成员,郭楚妤所在小组的主题海报有近一半的篇幅是陶行知的半身画像,“诚挚的眼神,张开的双手,无不体现着他的一腔热情。”

  她们还创新性地将首师大的校徽画在陶行知的双手间,仿佛用手轻轻托起,“这代表着陶行知先生对我们后辈的殷切期望,对教育理念不断实践发展的期盼。”郭楚妤说。

  “这是一个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的过程,是通过社会实践让专业知识内化的过程。”带队老师胡欣介绍,依据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内在的关联程度,学院通过递进式设计实践课程的内容与方式,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打破了人才培养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壁垒。

  在上海哔哩哔哩总部,实践团队重点了解了B站在乡村教育发展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在上海赛先文化,实践团队体验了“声音机器人”的科学实验,并与自己的“声音机器人”共同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随着行走的深入,实践团队成员卢一笑逐渐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立志投身基层一线教育事业,她说:“我们要秉持陶行知先生的精神,用爱去关怀教育每一个孩子,以不畏艰难的意志深入农村,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挖掘农村教育的新出路。”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AG体育,并开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女子教育之先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新时代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成为实践团队成员共同的思考。

  首师大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增田介绍,本次实践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专业学习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勇担时代责任、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一直以来,首师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师性”品质,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在教育现场实现学生意识品质的养成,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第二课堂结合,把思政课堂“搬到”纪念馆和红色遗址遗迹上,实现了全方位育人。

  在内地求学的澳门女孩梁雅苗也加入了这支第二课堂实践团队。在实地考察中,她一路边走边看,边看边问,并将行走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凝聚在手绘海报“陶行知的世界”中。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基于革命先烈的坚强奋斗。他们的身躯就是我们成就今日的奠基石。”梁雅苗在参观完一大纪念馆后说。在她看来,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她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和心灵的洗礼”,并领略到在田野里学习的乐趣。根据她的计划,从大三开始,她将跟随导师和科研小组,每周去周边的小学进行田野调研,利用课余时间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为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教育学院将第二课堂与提升价值情感和满足专业学习中的需求相结合,把价值、能力、知识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首师大教育学院院长蔡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