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体育教育学生的方法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8-05 23:20:27

  AG体育3、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习趣味,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的兴趣点。如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长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一个崇尚科学、学习文化、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校园环境。

  4、严正纪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不时对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做到有事请事假,生病请病假。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目标与国家、集体的目标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缺乏学习经济法的实践基础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耳熟能详的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一般是按照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进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使他们缺乏理解经济法律的实践基础,赶“大巴扎”将富余的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很难有接触股票、证券的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学习公司法、证券法的实践要求。因此民族学生学习法律的理论、实践基础很差。2.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熟悉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将来也大都留在新疆工作。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规划都有自己的见解。古丝绸之路商品经济的历史传统、丰富的矿产资源、19省市的对口援疆以及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建设使新疆经济显现出强有力的后劲。因此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讲解经济法,引导他们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分析,逐渐渗透经济法理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有“相对失落感”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民族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上的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局限在自己本民族学生之间。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成的学业成绩的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在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4.对学习法律的渴望和热情近年来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与日俱增,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通过解决纠纷、减少交易成本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并成为当地的“民族法律专家”。民族学生性格直率、坦诚,他们学习法律的热情很高。只要教学方法适当,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法学课程的良好成绩并非高不可攀。

  1.汉语水平较差虽然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汉语学习,汉语水平有很大的长进,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汉语,总体上看凭他们的汉语水平,即使不存在汉语法律转换成维语去理解的中间环节,要想精通深奥的法学理论是勉为其难。2.不愿意学习经济法理论由于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学比用母语学习困难得多,况且目前的情况是汉语老师用汉语讲解汉语法律,语言转换造成的知识上的偏差更加剧了民族生理解的难度,而学生期望的维语老师用维语课本讲课在法律人才奇缺的新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用学生喜欢当地经济法案例授课就顺理成章了。课堂上尽量用案例、举例讲解法学概念和理论,笔者甚至认为,有时可能我们的举例不太准确,但只要是能帮助同学理解,就可以应用于课堂。“师傅领进门,巧妙在个人”,如果连门都进不了,何谈掌握、创新。3.想从事法学研究的人较少经抽样调查,想通过司法考试,从事法律职业民族学生占95.4%,将来考研、考博,从事法学研究的占4.6%。这也符合新疆法学大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多出、快出实用性法律人才。此外,对少数志愿考研、考博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阅读法学理论的书籍,打好坚实的法学基础,因为这部分同学将来要参与民族研究、民族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法学大学生服务。

  对少数汉语基础好,志愿考研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指定参考书,课堂上的理论性的难题由他们来回答。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法学理论的民族大学生,为以后的民族生教学科研培养师资力量。

  课堂教学以经济法案例为主,用案例、举例等方法导入经济法理论,学习法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条,尽快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检察官、律师匮乏之急。

  开展民汉法学辩论赛、法庭对抗等活动,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汉语言转换能力,达到学汉语课本像学维语课本、听汉语老师讲课像听维语老师讲课一样,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汉族同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师生互动,建议老师兼任班主任,多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解决民族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生物化学学科知识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化工、卫生、食品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刚刚新起的学科。而目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普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只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院仅学临床知识,大多教学改革都没有将其与临床联系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改的难题。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发展比较快。在基础课程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应用。这样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一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课程学习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在后期的临床教学阶段,较多地联系基础知识,会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医学知识的系统知识结构。不至于到了临床课程乃至做了医生之后,才发觉生物化学知识如此重要却又无暇再深入钻研。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发展。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可能更关注的是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以及中等学生的教育工作,而忽略对一些体育品德、运动能力、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竞争能力差、缺少优势的学生――“学困生”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占班级人数比例虽小,但能量很大,如果不重点教育,不仅会导致其自身的落后,还会影响他人的进步。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和健康相结合”的大体育观指导下,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要尽可能地逐步缩小差生面,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运动的乐趣。这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探索转化途径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本人结合平时的教育粗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是指体育学习成绩尚可,潜能较大,但品德习惯存在许多问题的学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考试制度的限制,很多家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重智育而忽略了质量教育。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些小聪明,有些学生学习还比较认真,但当着老师一面,背着老师一面;经常欺负弱小同学,坏主意不少;体育课上经常破坏器材,游戏中故意犯规,同学不喜欢他们,远离他们,有时他们会感到孤独、失落。

  体质学困生的几种自然表现:①身体肥胖,瘦弱型;②体弱、多病型;③运动能力低下型;④疾病先天型(先天型疾病等);⑤懒散、综合型。

  他们的基本特点:因身体肥胖或过于瘦小及身体畸形,掌握运动技能较差,因而出现自卑倾向,活动时他们远远地看着或不主动进行结伴游戏。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同学取笑的对象,为游戏失败而承担责任。还有的因为技能或运动协调性较差,不能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动作要领和游戏规则,惧怕尝试新活动或是有挑战性的游戏,在体育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活动,喜欢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依赖他人帮助,听从他人的安排。

  心理状态学困生又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型:由于生理素质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差,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体育成绩提高较慢,在他们的动机中,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更多。

  ②意志品质薄弱型:缺少毅力,怕苦,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400M跑、1分钟跳绳)难以坚持。

  ③性格内向,缺少自信型:大都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经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原因之一是教师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或把他们的长处视为短处,有时视而不见,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

  ④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型: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心理特点,对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自制力较差,受挫时表现为妒忌、诋毁别人,破坏课堂纪律,摔体育器材,骂人,有时还会哭。

  以上这些学困生总体表现为:①运动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运动怀有恐惧心理,自暴自弃;②个性懦弱,意志力薄弱;③自尊心过强;④对于平日教师调遣反应冷淡,无动于衷的淡漠心理;⑤对于同学的态度反应有时有抵触情绪,并且不露声色或反应过激;⑥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⑥孤独嫉妒心理。

  要教育好学困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学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卑、孤僻等,由此产生的心理需要也会更多。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八法”教育。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原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对学困生来说相对运动能力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时,教师必须是控制住怒气,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班级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对于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回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抛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准。

  教师要想使学困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就必须在教学中针对其特点,除了采用“心育”八法外,还要对他们优先进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对身体弱、素质差、技术水准不好的学生,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其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教师的表扬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并逐步形成内驱力。

  在教学中,教师深入细致地对每个学困生情况进行认真研究,从多方面分析其后进的症结在哪里,是练习方法的陈旧呆板,还是本人基础的障碍;是技术性的缺陷,还是身体素质方面的障碍,然后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程度的练习方法。如对他们中基础差的人,可采取变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或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补救措施等。

  许多学困生由于运动技能较差和害怕完成不好练习而当众“出丑”,往往练习积极性不高,练习次数较少,达不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运动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要求。对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意优先安排他们进行练习,给他们优先提供练习器械和场地,督促他们认真进行练习,确保他们每堂课都能学有所得。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积极因素。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及时注意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点”,并有意识让这名学生给其它学生作示范,充分展示他的进步,让他感受教师信任和同学的鼓励,久而久之,其后进面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对学困生进行认真的辅导是促使他们转化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找出他们之所以体育不好的根本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针对不足改进学习方法,克服畏惧心理,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学困生在每一个学校都普遍存在,只要我们重视他们的存在并努力转化,教师多关注他们,因材施教,一定能让他们得到最大发展。

  在生本教育下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怎样才能使孩子喜欢美术,主动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以及感受美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下面就结合我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谈一谈我的观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是时代赋予美术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可采取以下策略:激发学生好奇心,启迪学生探究创新。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考,产生某种感悟和体验,提高创作能力。在小学阶段,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我在教二年级美术《假如我是巨人》一课时,在巨人与小矮人对比的环节中,我提前藏好了一些小人玩偶,让孩子们在自己身边找一找,看看小矮人在哪里?找到之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和小矮人玩偶做比较,小玩偶只有我们的手指那么高,这样一比,自己就是一个大巨人。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怀着各种新奇,不但找到了小矮人,还直观的拿自己和玩偶不进行比较,了解了大巨人和小矮人的比例差距。又在想象环节设计了几个不同的场景,配上音乐,让孩子们仿佛置身在游乐场、海底、太空中、森林里……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感受;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从而更好的培养、提高美术素养。

  “不教而教”中的“不教”,是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培养良好的美术习惯。如我在二年级的美术《绘画游戏》这课上,结合课本内容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动物;有的则像植物……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也掌握了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培养了用色的良好习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美术新课成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现在的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是一种常用形式,一种教学策略。如在教授人美版第6册《怪兽》这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去收集一些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制作。那天各组的同学都带了工具和材料。其中,有一组同学带来了泡沫块、胶水、牙签、颜料等,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怪兽,那怪兽的造型栩栩如生。另一组的成员则用废弃的胶卷壳、废纸板、饮料盒等制作了怪兽,充分突出了怪兽的“怪”这一特点;有的用易拉罐、塑料袋制成怪兽,也是生动形象。他们的作品真是千奇百怪,件件精美。又如在教授《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看看大树上到底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全班一起为我在黑板上画的大树添加故事,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优秀作品。有树叶上小小昆虫的故事,有树洞里小松鼠的故事,有大树根里小蚂蚁的故事,还有树枝上小鸟的故事……这些画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学生们有用水彩笔求朦胧的树叶,用油画棒表现树木的粗犷,用线描勾绘小动物的精细……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无限的想象力。

  中学、中学教师也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指责为无能,不负责任等,使中学和中学教师感到困惑,更为严峻的是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由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组成,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学校和教师在方方面面面临各种挑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社会瞬息万变,中学生人生观教育也应该因时而变,要进一步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形势下中学人生观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求中学教师在包括人生观教育等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不断创新上下功夫。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必须改进和完善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紧迫课题。探索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目前、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主体未能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我们要深化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探讨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新的教育理论的需要,是消除传统中学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局限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中学生人生观教育,应有方法上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并不是主观随意性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二,整体性原则,即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它有特定的方法要素、结构方式和运行机制。

  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单纯强调经验应用向经验运用和理论提升相结合的转变。二是从教育方法上的权力压制性向教育方法上的平等性要求与权威性引导相结合的转变。三是从注重单独的方法要素功能的优化向注重要素结构整体功能的优化转变。

  依据对人生观具有系统的结构分析,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结构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是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部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体系,它包括确立人生观教育目标的方法、确定人生观教育内容的方法、制定人生观教育计划的方法、实施并监督计划执行的方法、人生观教育效果评估的方法等。如调查研究的方法、借鉴比较的方法等。

  第二个层次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中观结构体系。如学校教育应注意方法的系统性;家庭教育可通过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强化受教育者的认知行为和行为践行的自觉性;社会教育应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新闻、影视、广告等都应严格把关,当好“守门人”,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第三个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微观结构体系,即人生观教育活动的方法体系。这有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的人生观教育活动都包含的价值认知、情感激发、意志磨练和行为养成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他方法也应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是对某一特定的教育对象而言,人生观教育是“终生教育”,而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身心、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际遇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这两种情况决定了人生观教育的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以及人生观教育的不同阶段中,都应有相关的方法。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每一方法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方法运用的创新首先是要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协调。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也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当学生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后,学生的思想就会发生变化,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它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地学习,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灵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当他们走向工作方位后就会倍受青睐。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来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初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思想决定高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思维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细致、耐心的指导下,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当学生掌握了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就会把他们应用到实践中,去尝试并且指导实践。理论是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基础,而这些理论知识往往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开主题班会,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后变成内涵,从而展现出机智勇敢、勤奋努力的优良品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究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形成自己的认识。当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德育教育时,学生的思想也就得到了提高。

  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园中的其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升国旗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让学生感恩先烈们为我们的付出,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在运动会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鼓励学生勇于拼搏、坚持不懈,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合作、竞争和拼搏;在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艰苦朴素的教育,让学生能够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把它们发扬光大……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新颖别致,改变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快乐地了解这些德育教育,并且继续传承下去。还有“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彼此间加深情感,建立友谊使大家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学生有了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在行为表现上就会脱胎换骨,发生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校园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了,所以,教师一定要要个要求自己,争做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重视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教师就是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最佳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铭记,并且耳濡目染地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抓好师资队伍,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迷人魅力、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有了榜样的带领,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征程上就会越走越远,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认识,端正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教师展示:我也可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德育教师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只要学生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在。校园中由于学生的粗心大意而导致丢东西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教育学生拾金不昧:捡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当某个学生拿了很多东西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教育学生主动地提供帮助,关心他人;当学生遇到老人或小孩的时候,也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当学生牢记了这些美德后,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能够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展现一名学生的优良品质。

  另外,校园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理想阵地,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努力地建设好校园文化。通过对校园的布置,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里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的布置、廊道文化的建设、名人名言的张贴、校训、办学理念的展示,这里面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这里可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园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尽情的飞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并且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学生在这里可以把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展示。在实践中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校内和书本层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更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实践就会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努力奋斗、相互帮助的局面,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德育教育。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着一份责任,所以,教师应该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这里不断地提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就说明了教师要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所授课内容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德育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因为“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教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AG体育,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提高了自己的涵养。

  总之,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浮华社会氛围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清净自身,贡献社会,知恩图报,是对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实践我们不难看出,所有成功或者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展现,因此,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根。

  何谓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以理解为,法治是具有立法主体资格的主体制定和颁布的良好的法律,得到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普遍服从,使法治意图得以实现的过程。

  要实现法治,理念必须先行。中国要实现法治国家,应该先行在公民特别是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何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性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良好法律秩序形态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观念。主要要素包括法的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的主体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继承和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体系,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方面主要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特征。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各条战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政治路线得以履行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是推进我国政治法治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高低,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地影响着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因此,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已成了高校教育一项最紧迫的不能回避的任务。

  法治是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组织形式和治国的方略,既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又是国家公共权威象征,直接体现着政治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社会公共空间逐步扩大,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形成,使法治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通过“一五”到“五五”普法规划实施即二十多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民法律素质得到逐步提高,但是,从经济发展,人民的客观需求出发,法治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运作机制需要完备,法制的统一性、稳定性、连续性、预见性等有待加强,执法不公,地区间的法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执法干部的法治理念普遍不强,严重阻碍了国家政治法治化进程。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加速政治法治化进程,加强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需要培养一大批懂经济、懂法律的人才。从加强政治法治进程的角度,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已成为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法治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后继法治人才队伍的一个十分急迫的问 题。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普遍不高,高校法学教育薄弱的现状,应采取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在高校中扎实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笔者认为,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有三方面的渠道和途径。

  第一,要抓好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具体生动实践。加强高校法治化建设能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对树立法治理念十分重要。我们拿重视法治的美国说,“从某种角度而言,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对美国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已远不只是一种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而更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引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法治理念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作用。我们国家从“四五”普法规划到“五五”普法规划,都明确要求法律进校园,建设法治学校,实行依法治校。要求高校依法特别是依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完善高校各类规章制度,使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处理好师生关系,有效地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使校内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和处理,师生的权利得到保护,民主法律制度得到张扬。在大学生思想中逐步树立法律权威,使法律权威得到尊重,法律效力得到体现。通过“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和提高。要严肃法律和校纪,对校内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办事”,促进大学生守法观念的形成。同时要调整好教育导向,培养一批优良的法学教师。“使每个教师明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需要,教师不但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者,有责任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法律制度、社会治理和一切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学校与有关政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相互配合,加强校内外治安环境的整治,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理念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良好法治理念的形成。法治高校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美国高校的法治化也经历了400余年时间。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抓好法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没有一定量的法律知识,法治理念教育将是无本之木。要重视大学生法学基础学科教学,即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基础学科教学。这几门法学课程是学习一切法律课的基础,这些课程的基础理论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其精神和概念在其他法律中都会不断出现和反复运用。如宪法,它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据,宪法的基本精神都能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设定的侵权法律责任也都与刑法、民法罚则离不开。

  第三,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经过一定量的实践,法律课是很难学好的,法治理念的形成也仍然离不开法治实践。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形成的最佳有效途径。法学理论来自于法治实践及提炼,法学理论又必须服从于并服务于法治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得以形成和巩固。所以,笔者主张,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课堂讲授要为学生社会实践作准备,只讲重点难点,启发学生结合我国法治实际进行思考,讲案例要从中抽象出法律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作出结论。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发言积极性,最后教师进行结论性归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参观和观摩。学校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少年犯管教所和监狱,并在参观中引导学生了解管教学员和服刑罪犯违法犯罪的社会环境、家庭状况、违法犯罪原因以及其在管教和服刑表现情况,或组织管教学员及服刑罪犯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对照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写出观后感或法律问题思考文章,通过对违法犯罪的剖析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产生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理、经济仲裁、劳动仲裁等活动,感受法律的尊严,树立法律权威意识,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经济及劳动仲裁制度,了解法律在规范公民行为和管理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自觉守法意识。三是在课余和假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参加社会的普法实践活动,到街道、农村宣传法律,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用自己所学法律知识解答群众的咨询。对社会敏感的法律问题,如土地、婚姻、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治安、农村基层法制建设等问题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国家法律执行情况。走进机关单位,走进企业,走进农村,切身感受法治政府、法治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企业、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等法治进程,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法治工作的责任心,从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是社会和谐平安的基石,是调整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法治管理队伍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势在必行。

  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现代心理学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心理过程和自我意识等。人们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差异,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个性又是可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的改变,以及教育的作用和自己的主观要求的改变,个性倾向性是可以改造和消除的。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一定手段的干拢和主动能动作用下,大学生完全有条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以不断完善个性。体育运动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个性特征对于个体从事体育运动、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提高运动水平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体育活动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一定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运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体现形式之一。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作为竞技运动的教学可以为大学生个性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前所述,个性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结构方面,如个性倾向性中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再如个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性格、气质,以及心理过程和自我意识中的意志品质等。这些是大学体育教学个性培养的重要部分。

  大学体育有统一的教材,这种统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适应大学生的共性而教学的。但是我们不能被动地使用教材。要在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掌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出发,借鉴教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思想,依据学生个性特点,能动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选择具有浓厚民族、地方特色,满足学生个味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学习,努力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化为自身的个性素养,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会成功,就有奇迹产生。所以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如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等,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学生会全力配合,学生能尽情运动、享受运动,心境会格外开朗,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易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教学,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可以参加运动量大,竞争激烈的活动;而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教学中可安排一些运动量小,竞技不激烈的活动。这样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尊重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难以合理的问题,让不同个性特征的大学生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3、 大学体育以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锻造其意志品质等良好的个性素质。

  当代大学生不是光有书本知识就能为社会所认可的,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融入社会团体的心理潜能,是大学教育所应有的责任。而大学体育教学可以极好地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的快速成长提供助力。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之一,锻造其意志品质等良好的个性素质。

  我们知道,大学体育教学是在群体环境中进行的,师生间、学生间在活动中沟通,活动中的竞争也是自由进行的,这就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自由竞争的环境,置学生于运动竞争环境之中,接受竞争的个性培养,以锻造其意志品质等个性素质。大学体育教育以其自身的独特性,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不仅能强健学生的体魄,还能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学习、生活等压力,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因此 大学体育教师要多开展竞赛类体育教学,以激烈的竞赛性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求胜心理,使大学生的意志力、自制力等品质得到锻炼,以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中存在的消极、畏难等不良心理因素,有效地增强其勇敢、顽强、果敢等意志品质等个性素质。现代健康人的标准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可以在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体育教学要通过各种教学和竞赛活动着力培养果断、坚韧、自信等意志品质,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生活目标,为自己的人生,为社会的进步AG体育,提升自己的个性素养。

  学生对信息技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可是一旦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时,有的学生反倒有一种负担感,觉得又多了一门要学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是―种愉快的学习方式。应把计算机视为一个工具,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产生疑问,这些疑问有时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有时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引导。教师要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在关键处点拔AG体育,并有意识地扩展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通过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很好地利用“任务驱动”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利用“任务驱动”原则进行教学,要求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某一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运用学生的储备知识、网络或其它渠道,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