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体育无尽之路与多元文化的交织 北京时代美术馆“看见·北疆”学术策展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时代美术馆《域绘场:路与文化的相遇》当代艺术展
本次展览由时代美术馆创办人及馆长赵燕和青年艺术家、策展人陈抱阳共同策展,由11位当代艺术家(陈抱阳、戴丹丹、刁娟、蒋睿莹、刘雨佳、李勇政、马勇、邱宇、沙克玛热夏提、塔可、赵燕),带来16组近60件多媒介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三件极具震撼力的定制作品。展览通过探索学术性和艺术性的融合,艺术和科学的跨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民族文化盛宴。
“云中”系列展览依托于“云中公益”,是北京时代美术馆对于学术自策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该公益项目13年来致力于挖掘、发扬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即将消逝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焕新升级为“云中看见”,旨在让鲜活的生命被看见,让中国绚烂的民族文化被看见。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腹地,孕育了独特的人文风貌,形成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人文艺术场域。北京时代美术馆立足于新疆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AG体育,通过当代艺术展和公教活动,让民族文化与年轻人产生更多的连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美术馆执行副馆长刘威威认为,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亲自前往这个文化的发源地,去看地理风貌,去体验风土民情。“云中”系列展览始终坚持实地采风,一做就是十三年,这份坚持的力量让更多公众与多彩的民族文化双向奔赴。今年,北京时代美术馆团队多次深入新疆,行程超过7000公里,并探访了新疆博物馆、新疆美术馆、哈密博物馆、哈密美术馆等机构。通过采风,时代美术馆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与当地人建立面对面的情感联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将亲身感受传递给观众。
赵燕和陈抱阳两位策展人全程参与了采风过程,对新疆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交织、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产生深刻印象,迸发出丰富的灵感,分别为本次展览创作了定制作品《织路回响》和《机缘》。陈抱阳表示,“我们展览里面呈现给大家的新疆,只是新疆的一个一个的切片,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当然每一个人去到新疆,去看到这些可能性的时候,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在做选择。”
新疆之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路”的多重内涵:路的出现是为了到达。路以大地为纸、人的脚步为笔,绘制出山河地理中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当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们在由路网构建的脉络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时候,路就联接起了不同的“地域”,超越空间范畴的“地域”进而演变形成了更具立体维度的文化“场域”。路、域、场三者共融互补,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这也是展览主题的由来。
策展人想通过这场展览展现新疆广袤大地上人类演进、科学技术变迁的历程。陈抱阳的作品《机缘》透过特制的光学结构就像是我们翻开文明的切片,观众能够洞察屏幕上由算法驱动的动态图像,这些图像串联了从古至今、从已知到未知的文明故事。它不仅展示了远方世界和文明的视觉故事,更深入地探讨了技术在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中的角色。在这里,文化、历史与技术在这些道路上不断地交织、碰撞,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建构与解构的过程。这也是进入展览的第一件作品,展现了策展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赵燕在采风路上被新疆弹拨乐器“托布秀尔”深深吸引,因而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作品《织路回响》。其融合独特的新疆民族音乐符号,以托布秀尔为原型,通过现代数字交互技术,实现音乐的可视化。观众不光可以听到音乐的声音,还能看到随着音乐旋律变化的画面,并能用身体参与互动,穿过雨丝幕装置,拨动虚拟琴弦,在音乐这门世界通用语言中,沉浸感受立体丰富的艺术体验。每一个观众的参与,每一次琴弦的拨动,都是一次古老文明和新生力量的交织,更是一种传承与新生。
为确保展览的学术价值,时代美术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新疆相关知识调研和收集,尤其在科技、人文、艺术、风俗等方面,不断挖掘、研讨相关文献。另外本次展览还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的学术支持。
时代美术馆跨越群山将遥远新疆之美呈现在观众眼前,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实现艺术被看见的价值。此次展览包含“感知域”“融绘域”“宇场域”三个单元,艺术家们用当代艺术的形式与传统民族文化对话AG体育,表达他们对文化融绘和艺术跨界的独特见解与创作力。展览集严谨的学术性和多元艺术性于一身,其人文价值具有多层次性:蜀绣传承人刁娟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定制作品《时空之间》把新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蜀绣传统文化在特殊的艺术形式下相融合,用蜀绣的衣锦纹针法来表现新疆的特色拼花砖花纹。其所采用的“衣锦纹针法”,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极具艺术性。艺术家以新型材料亚克力和夜光线作为创作材料,将传统工艺与灯光光影效果结合,采用隧道式的排列形式,让花纹层叠形成时光的通道,在不同光影条件下产生不一样的质感与视觉效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异度的时空之下。
参展作品蕴藏宏大的历史回响,让观众仿佛置身广袤新疆,进行精神畅游、历史追忆。塔可的《坠简》得名于历史文献王国维罗振玉合著的《流沙坠简》,这本书是对于斯坦因在西北考察时候搜集的简牍文书的考证。艺术家参考了上世纪初曾经游历于此的探险家们,诸如斯坦因(Stein),伯希和(Paul Pelliot),马达汉(Gustav Mannerheim)等人留下的笔记与影像,前往辽阔西北拍摄,与古人对话。观众通过摄影师行走的视角,看见西域中的三危山、晚清时期留存至今的羊角梯、汉朝时期疆土最西端的烽燧(即烽火台)、溯源西夏时期的碑文庙宇。作品展现的不仅是绵延的历史,也是超越历史和政治更迭后,对人类永恒精神的呼唤。
展览同样有着幽微的人文情感。李勇政《来自丁尔的家山峰》中购买于新疆青年“丁尔”的地毯超越了商品的属性,产生了温情的传递,反映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缩影,而“蜡”凝结了情感的链接,象征各民族友好交往、多元文化共融共生。而刘雨佳的影像作品《手的沉默》,站在女性主义视角观察新疆地区的纺织女工的日常,唤起观众心底的层层涟漪。摄影机的前后是关于织物和影像的两种生产,也是女织工和女艺术家这两类女性生产者互相凝视。
展览中也有轻盈活泼的表达,让观众在宏大与幽微之间多了一重新鲜体验。戴丹丹、蒋睿莹的作品运用编织、绳结等工艺,通过缤纷的色彩,梦幻的氛围,给观众带来轻松和治愈。
北京时代美术馆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在本次展览中,以开放的宇宙观畅想艺术的未来,尝试探讨在科技变革突飞猛进的当下,跨界革新带来的全新的互动体验。特别是在三件定制作品中,艺术家利用编程、数字交互、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艺术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并通过互动装置,鼓励观众参与到艺术与科技的交互中来。正如陈抱阳所说,“科技在进步的时候,它其实也在影响我们的文化,它们永远是相融的。”他的定制作品运用人工智能演化系统和机械臂、光学结构、屏幕、投影等手段辅助艺术表达,强调技术不仅是创作的工具,更是塑造我们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关键因素。在刁娟的定制作品《时空之间》中,新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蜀绣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跨媒介、跨领域的创作方式使东方的神秘色彩与现代艺术产生激烈碰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成功实现传统工艺的当代活化。当观众站在展览最后一件作品《织路回响》面前时,也一定会被现代数字交互技术赋能民族文化所带来的极致视听感受所震撼。个体的沉浸式情感在未来感的场域交织碰撞,产生了全新的声音景观,以及对未来的好奇和无穷想象,相信跨界的思维方式,正在引领和改变着人类文明未来的时代交响。
“云中公益”项目已走过13年,帮助来自38个民族的近400位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向国内外舞台,重拾文化自信。北京时代美术馆的“云中”系列自策展览同样坚持了13年,用脚步丈量大地广阔,用当代艺术点亮民族文化,让更多人看见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也吸引着更多人参与到艺术公益事业中。据悉,明年云中展将围绕“南疆”主题进行策划,以全新的灵感和创意,带领观众踏入天山以南的神奇土地,呈现更加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新疆归来尤似初恋重逢,希望这场冬日“看见”之旅,让更多人在此温暖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