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体育2023年12月23日,中间美术馆举办的三个展览“幽玄之路——光社与20世纪早期摄影的艺术探索”“定量与随机——钱喂康的1990年至1996年”与“解析——新刻度的1988年至1995年”一齐面向公众开放。承载着不同时代观念的作品与文献构筑了凛凛冬日中思想和精神的停驻之所,开幕现场座无虚席。
活动现场,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首先在致辞中介绍了三个展览的背景和初衷。其中,“幽玄之路”展起意于摄影研究者和收藏家陈申的提议,以他收藏的数十件光社摄影原作为展览核心,将去年于中间美术馆呈现的“广阔的现实主义——20世纪20至80年代摄影中的人文实践”展览的工作成果进行接续与深研。策展团队延续了美术馆的工作方法,既聚焦光社成员的创作实践和思想,也对他们所处的历史时空进行了一次勘探,挖掘出同一时期围绕摄影的平行实践和思潮。在陈申和多位藏家研究者的帮助下,此次展览有幸展现一百年前数位来自北京大学不同学科的学者的摄影原作及珍贵的历史文献,也借此返回到20世纪初思潮涌动、社会巨变的历史时空之中。
卢迎华馆长接下来介绍了“定量与随机”和“解析”两个展览的缘起与学术关切。这两个展览通过还原新刻度小组和钱喂康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的作品,向大家展现了另外一个历史中的转折期。此次展览是在之前的研究和展览基础上的重读,构成了我们“观念性创作与1990年代”研究的一部分。1990年代是一个形塑当代艺术的概念和认知的关键性时期,既形成了对于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也逐渐产生了一套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卢迎华表示,希望通过展览的方式,将艺术这一视角介绍到对1990年代的学术讨论之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1990年代也是全球当代艺术形成的节点。中国当代艺术既是这样一个全球当代艺术版图的一部分,也在这个剧烈的地壳运动之中长成自己的地貌和风土。受到观念性创作的洗礼,中国艺术家不同程度地内化了观念性创作的逻辑,不仅仅拘泥于艺术的形式语言问题,主动地在公共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思想动力,与变动的社会现场展开对话,对社会现象发问,并参与对社会文化空间和公共话语的塑造。这使他们超越了1980年代中期“新潮美术”过于简单地借用和图解西方理论和哲学概念的困境,真实而具体地去思考生活中的议题。
最后,卢迎华馆长总结了“观念性创作与1990年代”的研究思路。这一研究将倚重于艺术和思想、人文精神的关系,甄别出在同一个历史语境之中,具有思想史意义和人文认知的创作实践,并对其进行理论化,从具体的经验中勾勒出贴切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当代艺术史脉络。这些观念性创作超越了由1990年代逐渐壮大的市场价值体系烘托和制造出来的创作迷雾,不拘泥于艺术的形式和技艺探索,或艺术本体的讨论。观念性艺术实践关心人的精神生活,直面当代的思想与社会语境,也是当代文化与思想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1990年代观念性创作的探究是今天界定何为当代艺术的首要任务。
“幽玄之路”展览顾问陈申介绍道,自己对于光社的收藏与研究始于1980年代参与《中国摄影史》写作时为研究收集照片的经历,而光社作品的收藏则始于1990年代。在退休后,他集中研究了这批材料,将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为《光社纪事》,这本书的出版也促成了更多民间收藏光社的文献资料面世,其中的一部分也在本次展览中得以呈现。他指出,1923年成立的北京光社作为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艺术社团,标志着中国摄影从匠人的时代正式跨入了艺术的时代。这一团体强调摄影的非职业性质,延续十四年之久,举办过七次展览,出版两本摄影年鉴,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恰逢光社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间美术馆举办这一展览难能可贵。
新刻度展艺术家王鲁炎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艺术形成之初其主导团体的业余性,引出了新刻度小组的诞生及其实践。新刻度小组的前身是顾德新发起的“触觉艺术”及“解析”。最初成员有六人,随着工作的深入及对纯粹观念的趋向,致使三位成员因观念差异而陆续离开。王鲁炎老师生动的回忆揭示了作品背后艺术家之间具体的关系及思想动向,将大家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创作语境之中。
开幕结束后,嘉宾和观众们来到展厅一层。本次策展团队成员那荣锟、曹立瑶为大家导览了“幽玄之路”展览的三个章节,通过介绍光社所处时代摄影在大众和专业群体中的观念变迁、同时期的摄影及艺术社团活动情况以及1920年代的国际画意摄影潮流,描摹出时代背景的同时也为光社的实践提供了历史的相对坐标。在光社的章节,陈申结合作品依次介绍了光社成员们的生平经历,讲述了光社社务文献背后的历史细节,带大家更为具体地认识了这一摄影团体的实践。
“解析”策展助理管陶然带领观众来到三层,进入新刻度小组的创作。王鲁炎细数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强调了小组成员合作时“纯粹理性”的重要性。最后,“定量与随机”策展助理朱雅楠为观众讲解了二层部分,在场的实验与复现和艺术家的不在场,共同构成了钱喂康观念最直接有力的表达。
“幽玄之路”展追溯100年前在北京成立的摄影学会光社(1923-1934年)历时10余年的实践。光社是由北京大学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业余摄影师组成的艺术联盟。光社的历程展现了在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新知识阶层以摄影为媒,进行的开先河的艺术探索,以及驱动其艺术取向的思想动力。时值光社创社100周年之际,展览以光社成员的作品为核心,借助同一历史时期与摄影相关的多种画报刊物,以及同时代具有人文旨趣和创作取向的个体摄影师的作品,尝试勾勒出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摄影实践中的人文和艺术转向,以及背后的时代思潮与风貌。
从1982年至1987年间在上海大隆机器厂当过五年多的锅炉工人。在此期间,他参加文学社团,喜欢现代主义诗歌和激进的写作,从文学开始接触前卫艺术和现代主义思想。与当时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钱喂康阅读了大量翻译的欧洲文学作品,并对其中所描述的现代主义观点和前卫运动大为着迷。1990年,在位于上海郊外一个20平方米的住处,钱喂康开始了一项他称为“梯子诗”的写作实验。随着钱喂康对艺术创作的投入,“阶梯诗”这项更具文学色彩形式的实验就渐渐停止了。但这种自设规则、自我约束的特质继续存在于他之后的创作之中。1993年至1996年,钱喂康开展了一系列用测量工具来量化感受、经验和主体的创作。“定量与随机——钱喂康的1990年至1996年”呈现了他这一时期独特的创作面貌。
1988年8月,栗宪庭在《中国美术报》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前卫艺术”,他在其中指出,“触觉艺术”是1987年后,新潮美术超越了对表层社会AG体育、哲学观念的热衷后,新的创作方向之一。这个版面选登的第一篇文章《触觉艺术》,描述了由王鲁炎、顾德新、李强和吴迅共同创作的“触觉艺术作品1-4号”。此后,王鲁炎、陈少平和顾德新继续合作,发展出一种工作和分析的程序,遵循艺术家自己制定的更加激进和极端的规则,试图消除个人的因素。一年后,“新刻度”小组在王鲁炎家中正式成立。接下来的六年间,他们紧密地合作,创作了五本出版物。1995年,该小组解散。此后,陈少平没有再进行个人创作,王鲁炎和顾德新则继续个人的艺术生涯,后者于2008年停止了艺术创作。“解析——新刻度的1988年至1995年”以文献展的方式再现了“新刻度小组”的创作方法和思想轨迹。
当天下午两点,新展的首场活动“窄门里的欢愉——晚清民国摄影书刊收藏与研究分享”工作坊也在美术馆会议室举行,带领大家从文献的角度进入晚清民国时期的摄影语境。
据悉,上述三展将持续至2024年4月14日。在展览期间,中间美术馆还将策划组织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公共教育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700元“繁花”套餐开订:排骨年糕干炒牛河都有…网友:快成美食节目了
财联社1月4日电,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1月04日12时56分在斐济群岛(南纬20.90度,西经176.15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210千米。
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将于一季度开放,华为彻底与安卓划清界限